
政法 梁丽霞
作为一位研究生导师,梁丽霞为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、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、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,创新提出“四每式”导学模式,构建“三循环”育人体系。
(一)“四每式”导学模式,即每天阅读一篇期刊文献,每周举行一次师门研讨会,每月进行一次师门游学拓展,每年组织一次社会调研。
1.每日一文。建有“在读学生群”微信群,每天晚上10点,学生们在群内打卡,汇报当天阅读文献的情况,导师进行检查和点评。“聚沙成塔,集腋成裘,”通过每日坚持不懈地学习,提升学生对科研的兴趣以及文献阅读和写作的能力。
2.每周一会。每周举行一次师门研讨会,有时是学生进行读书或课题汇报,有时是老师针对学生选题或论文进行指导,有时是师生对学术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讨论。这种交流形式增强了师生间的凝聚力,也促进了师生的共同进步和成长。
3.每月一游。坚持每个学期带领学生进行3-4次的游学,即“每月一次师门游学”,走出校园、走出书斋,师生或者一起爬山,或者开展室外拓展活动,或者穿梭大街小巷感受民生。在师生外出游学的过程中,师生们在新的空间共同体验和学习,让学生们身临其境,见证文化、梳理感觉、体察真知。
4.每年一调。坚持每年寒暑假带领学生进行至少一次的社会调研。先后在济南县区以及济宁、菏泽、德州、聊城等地市进行实地调查,调研主题包括城乡居民生活状况、养老专题、城市公共服务专题等。
(二)构建“三循环”育人体系,梁丽霞在十几年教书育人的过程中,探索构建了“三循环育人体系”,为学生全方位成长搭建平台。
1.学生自循环。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,尤为关注学生主体行动力和内生源动力,让高年级学生帮扶低年级学生、让学生自己组成赛事小组、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,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自身潜能和动力,实现学生自身“知识-实践-素质”能力的相互促进与循环。
2.学校内循环。强调导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+个性化的指导。一方面,她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学校以及学院的资源和平台,进行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;另一方面,通过自己多年的指导经验,运用个性化导学模式充分发挥作为导师的引导功能。双管齐下,实现学校内部“学校-导师-学生”的相互作用与循环。
3.社会外循环。坚持育人的“开放式”模式,将校内校外打通,打通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通道,为学生提供在社会环境中锻炼提升的机会。其一,她坚持带领学生进行社会调研,让学生深入城乡社区,了解社会现实;其二,她积极链接校外育人资源,与相关街道社区、社会组织、企业行业等建立联系,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平台。通过构建学校与社会共建共育的双向机制,实现“学校-学生-社会”的相互联系与循环。